创新文化自信的传播之路

[日期:2018-05-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圆 [字体: ]

      文化自信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力才能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才能形成文化自信的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致力于探索文化自信发展之路的同时也在积极调动全民的文化自觉力,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和大众文化语境,推陈出新,创新传播模式、传播媒介、灵活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将传统的印象式教材灌输巧妙地与当下新时代需求相结合。

  以娱乐品文化内涵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国内掀起了“诗词热”。中华文化最丰硕的精髓就凝结于诗词中,比赛以电视节目的形式播出,选手之间同台竞技,解读嘉宾画龙点睛的点评,巧妙地将题目引申到现代社会当中,加强了诗词的文化感染力。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迅速在国内掀起了“博物馆热”,邀请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并通过小剧场的形式再现历史情境,让文物守护者倾情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探索更多如同《国家宝藏》节目般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式,在内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间的关系、文物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灵活运用当代人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从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以文化的内核,借综艺的外壳,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模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形态文化探寻节目《一路书香》,带领读者从书中走回现实,领略文学经典生产的文化场域。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到《平凡的世界》的陕西,再到《最后一头战象》的西双版纳、《社戏》的绍兴以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曾任职的地方圣彼得堡。在场景中还原读书体验,更加有利于文学名著的传承与输出,让经典在新时代下持续闪光。大型民族音乐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以文化寻根的担当,致敬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让民族音乐和经典音乐在娱乐和稍显浮躁的文化氛围下独树一帜。

  用娱乐彩釉包裹文化内涵,以更加光彩耀人的魅力去吸引大众,明星效应和娱乐综艺双管齐下,在偶像号召和青春娱乐的呼应下,在寓教于乐的点滴浸润中领略中华文化精髓。

  新媒介解码文化基因

  加拿大著名媒介学者哈罗德·英尼斯认为,“媒介的产生会改变或影响文化的进程和历史的发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或媒介形态的改变,往往导致新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电影作为20世纪由西方舶来的“第七艺术”,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因而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上映的本土电影《德皮》,以主人公德皮的故事为线索,向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致敬,号召人们守住传统文化的源泉。微电影《功守道》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武术文化,深刻展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力。国产新版京剧电影《萧何月下追韩信》《乾坤福寿镜》《勘玉钏》等,创新表演形式,让传统“国粹”艺术通过银幕走向了观众。文化自信铸就“电影梦”,《湄公河行动》《战狼Ⅱ》《建军大业》《空天猎》等新主流电影,再现文化自信的底气。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从中国传统古籍中寻找灵感,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片中鲲的形象即取材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诗经》《山海经》《搜神记》《滕王阁序》与上古神话“女娲补天”等传统元素。

  纪录片作为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的电影,它是现实生活的见证、历史的忠实写照,因而能以其无可争辩、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和来自生活的特有的艺术魅力,去影响、激励和启迪观众。纪录片《记住乡愁》深入中国传统村落和古镇聚焦边缘文化和特色建筑,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源泉。《传家本事》呈现了一个富有底蕴和生活气息的当代中国民间生活景象,从民间生活中挖掘地方志,还原传统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信仰与人文内涵。《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尽显文化自信与世界胸襟,透过现实场景显影历史图像,历时性地重绘海上丝路的人文地理。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365个故事》每集通过3分钟的人物故事,以原生态的纪实形态,全景式、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发生在老百姓身边丰富多彩的美好人物和故事。《我在故宫修文物》从文物修复师身上展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和儒家“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处世态度,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认真处事之风,是对职业的自信,更是对国家、民族的文明的自信。《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切入口,以温暖真实的视觉力量挖掘和记录隐遁的中医药故事,深度解密中医药文化的奥妙精髓和悠远历史,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粹。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完美结合,适应了网络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让现代传媒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将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了下来,并发扬光大。

  树立数字化保护理念

  “互联网+”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省乌镇开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预示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将进入快车道,带动了传统行业新的崛起。博物馆经济也快速搭乘上了数字化信息的列车,以信息化作为杠杆和支点,改造传统的博物馆。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有助于人们探索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不仅是地域历史的缩影,也是地域文明的开放窗口,是在丰富的文物展品中串联民族志和地方志的文化缩影。随着博物馆逐渐对社会大众免费开放,博物馆逐渐承担起保障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责任,是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部分。“互联网+博物馆”使博物馆从文物库房变身数字博物馆,让陈列物品的建筑鲜活起来、灵动起来,让刻板的文物活了起来。2017年,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和创立仅19年的腾讯结成“忘年交”,借助“互联网+”让文物走进千家万户。目前,故宫博物院超186万件藏品已全部在网上公布,同时,故宫博物院正全力以赴将藏品的三维影像信息以及故宫的古建筑资料传入网络平台。单霁翔曾提出:“数字故宫可以让你全方面触摸这座文化宝库,每天展示一件文物的高清影像,可以保证至少五百年绝不重样。”“互联网+中华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文化遗产,让文化以更多样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数字媒体作为一种全通道式的传播,一方面改造了传统媒介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塑造出更多样、更新颖的媒介形态。运用这些数字化新媒体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下保护传统文化的新策略。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1300多项,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保护非遗文化,突破传统的固态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等形式,新媒体的产生对于非遗的传承和推广来说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通过移动终端、户外交互终端、文化产品展示中的新媒体使用,推陈出新、融合前沿,新媒体的力量不容忽视。

 

友情链接:全国高校社科网 全国教科规划办 全国哲社规划办 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 内蒙古社科联 内蒙古旅游局 内蒙古文化厅 内蒙古教育厅 内蒙古科技厅 内蒙社科网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权益声明 | 关于本站

版权所有 © 2014-2015 内蒙文化传播力基地  蒙ICP备05006581号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81号
 电话:0471-4392033 传真:0471-4392033 邮编:010022